《《三顧茅廬》公開課教案一等獎》這是優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
1、《三顧茅廬》公開課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三顧茅廬”的意思。
3、通過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動作,體會他對人才尊重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體會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和動作,感受劉備的誠心誠意,學習劉備尊重人才的優秀品質。
2、難點:理解比喻句前后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有關《三顧茅廬》的資料;
2、預習《三顧茅廬》。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風云際會、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國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度龂萘x》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嗎?
出示片1:連一連:
《三顧茅廬》羅貫中
《紅樓夢》 施耐庵
《西游記》 曹雪芹
《水滸》 吳承恩
3、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要一起學習的課文就是選自《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師板書課題,故意將“茅”少寫一筆“撇”,以加深學生對“茅”的正確印象。)
4、學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資料,弄清時代背景。
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怏( )慚( )
快( )漸( )
?。ǘ┻x擇正確的讀音讀一讀。出示片3
臥龍岡(gang gang)(man man)埋怨
只得 (de dei) (shu shu)數九寒天
草舍 (she she)(yang yng)怏怏
2、檢查讀課文情況:
采用同桌互讀互聽的方式進行。
三、合作交流,精讀感悟
1.默讀課文,理解“三顧茅廬”的意思,可用課文里的話解釋。
2、“三顧茅廬”的意思:劉備三次到諸葛亮的草屋拜訪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隨機教學“復姓——諸葛”)
3、再次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里一共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有什么特點?你從哪里看出來?
4、交流:
劉備:對諸葛亮誠心誠意,尊敬諸葛亮,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張飛:做事沖動,魯莽,心疼哥哥??
諸葛亮:有才華,??
關羽:話不多,??
5、精讀感悟,體會人物特點。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劉備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劃出有關句子,找出關鍵詞語,讀一讀,旁邊寫好自己的批注。 學生交流、匯報。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什么叫“嚷”?誰來讀一讀張飛的話?指名讀
過渡:劉備聽了怎么說?女生齊讀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點出“生氣”。劉備怎樣“生氣”地說?誰來讀一讀劉備的話。指名讀
?。?)從二人對諸葛亮不同的態度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從二人的對話中作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劉備對人才的敬重。
?。?)分角色朗讀。讀出二人對諸葛亮的不同態度。
過渡:到了隆中后劉備又是怎樣做的呢?
6.分析人物動作,體會劉備誠心誠意。找出描寫劉備動作的詞。指名說.
?。?)為什么離諸葛亮住處半里多路就要“下馬步行”?諸葛亮又看不見?
?。?)“輕輕敲門”說明了什么?學生生模仿動作。(怕驚擾諸葛亮)
?。?)童子說諸葛先生正在睡覺,劉備“輕輕地走進去”,說明了什么?(怕打擾諸葛亮的休息)
?。?)“恭恭敬敬地站”又說明了什么?(親自恭候更能讓諸葛亮體會到他的誠心,打動諸葛亮。)
這一等等了多久?(等了半響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恭恭敬敬地站”是怎么個站法?誰來模仿一下?指名模仿動作: 小結:諸葛亮在溫暖的被窩里美美地睡著,而劉備卻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在階下恭候了幾個小時,可見,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心是多么誠懇啊!
?。?)當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又說明了什么?(不想讓諸葛亮等得太久,同時也體現了自己求賢的迫切心情)
?。?)體會這些動詞說明了什么?劉備誠心誠意地尊重人才。
?。?)齊讀,感悟劉備的誠心。
?。?)比賽讀。
師小結:古人曾說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想劉備的誠心誠意
一定會打動諸葛亮,一定會把諸葛亮請出山。請出山了嗎?
過渡:“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隆中對策、三分天下)。從中我們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人。諸葛亮果真是個有才華的人嗎?(是)你看,就在那個茅草屋里,劉備聽了他的話茅塞頓開。
7.品讀比喻句,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A、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1、什么叫“茅塞頓開”?
2、在這句話中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3、把這句話用一個詞語形容?師出示:(撥云見日)
過渡:再后來,劉備對他們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說,出示片9,齊讀。
B、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
1.自學要求:在這句話中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生交流意見不一致的部分:既說明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又說明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很密切。
3.把這句話用一個詞語形容?師出示:(如魚得水)
過渡:諸葛亮真是個足智多謀的人才。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才,那么諸葛亮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四、拓展延伸,歸納總結
1、諸葛亮出山以后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2、展示與《三國演義》有關的成語。
2、《三顧茅廬》公開課教案一等獎
課題: 8、 三顧茅廬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4自然段。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1、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了解課文大概內容,正確給課文劃分段落。
【溫故預習】
閱讀《三國演義》相關章節。
2012—2013學年度 第二學期
【課堂作業】
尊()()討()()
策()()防()()
【課外作業】
熟練朗讀課文。
第 二 課 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4自然段。
2、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
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3、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2012—2013學年度 第二學期
2012—2013學年度 第二學期
【即時練習設計】
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介紹一處景物。
【課堂作業】
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注意書寫規范)
【課外作業】
《語文補充習題》第8課練習。
【教學反思】
2012—2013學年度 第二學期
3、《三顧茅廬》公開課教案一等獎
[課型特點]
以指導朗讀為途徑,理解小說的含義,并學習小說朗讀的一般方法。
[朗讀知識]
朗讀小說,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讀時,頭腦中要有鮮明的人物形象?!蹲詈笠徽n》這篇小說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見所聞所感來敘述故事情節的,所以對小弗郎士這個人物形象的準確把握是朗讀成功的關鍵。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變化和發展的脈絡。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調,來確定語氣的基調。在朗讀句子的時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頓,把句意的著重點突出出來,語句還需連貫、自然。這就需要思維活動像流水一樣連貫流暢。
[朗讀方法]
一、讓學生熟讀課文,記住故事情節,做到能不看書,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說出來。
二、以第一段為例,體會朗讀語句的重音和停頓。教師可采用提問的方式,請同學讀課文中的語句回答問題,就比較自然地掌握了朗讀的重音和停頓。
教師問:那天早晨,你是按時到校的嗎?
學生讀: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師問:你去晚了,不怕韓麥爾先生罵你嗎?
學生讀:心里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
教師問: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罵你嗎?
學生讀: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
教師問:問你分詞有什么可怕的呢?
學生讀: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
教師問:那你該怎么辦呀?
學生讀: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師發現哪些地方學生朗讀時重音和停頓處理得不當,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去調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語言。如模仿鐵匠華希特對小弗郎士喊:用不著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別、年齡、職業;第二要理解人物說話的意圖和心理,以及說話的口氣。比如:華希特是個男性的鐵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欄上公布的命令:學校不許教學生法語。模仿韓麥爾老師自責的一段,就必須分析韓麥爾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說話時的思想感情。
四、對人物內心獨白的朗讀。聲音不必過大,要把握住當時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種不祥的預兆。
[分析指導]
一、故事的`開端:上學路上。
1.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樣,怕老師提問而想逃學。但是又覺得逃了學還會遭先生罵,在猶豫之后,還是向學校跑去。
2.他看到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根據經驗,使他產生不祥的預兆。
這一層要表現小弗郎士的貪玩、幼稚及對先生的懼怕。也要表現出他內心的矛盾。
二、故事的發展:上課之前。
小弗郎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就感到了異樣:
1.教室格外安靜。他走進教室時心非?;?,怕受到責備和懲罰。
2.韓麥爾先生說話很溫和,讓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靜了,注意觀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3.韓麥爾先生的穿戴是那么莊重。教室里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使小弗郎士有些吃驚。
4.教室后排坐著好些鎮上的人,個個都很憂愁,小弗郎士更加吃驚了。
三、故事進一步發展:上課之中。
1.韓麥爾老師說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語課,希望同學用心學習。小弗郎士聽了心里萬分難過。
2.小弗郎士對過去沒有好好學習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課本分手,舍不得要離開的韓麥爾先生。
3.小弗郎士沒背出分詞的用法,心里挺難受。
4.韓麥爾先生自責,感情深沉、痛悔。模仿先生的口吻,要把握這一情感基調。
5.韓麥爾先生對法國語言的生動講解,使小弗郎士對學好法語有了深刻的認識,理解了老師的意圖。
6.小弗郎士習字練習時對教室氣氛的描繪,朗讀時,頭腦中要有具體的形象。對學習
德語反感。
7.小弗郎士觀察韓麥爾先生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對先生此時的情感有了具體的理解。從老師的角度,體察老師的心情。說明小弗郎士很聰明。要用理解老師的心情朗讀。
8.小弗郎士觀察郝叟老頭和孩子一起讀拼音時感情是那么激動,他更理解了為什么今天鎮上的人也來聽課,他心情很難過。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調。
三、故事的高潮、結局:宣布下課。
對這部分的朗讀尤為重要。
1.當看到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時,他覺得老師非常高大。說明小弗郎土此時不僅理解了老師的心情,而且對老師極為崇敬。
2.韓麥爾老師哽咽了,我一我老師沒說出來的心里話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戲劇演員的潛臺詞,是值得探討的。這里的朗讀,絕不是感情蒼白的聲音延長。而是心情極為激動說不下去了。他可能會說:我今天就要離開大家了之類的話,但當他一想到要離開在這里生活了40年的小院子,離開這些可愛的孩子和可敬的村民時,他的情感是極為復雜的。然而,他又堅信他還會回來的,阿爾薩斯還會回到祖國的懷抱,于是他把最復雜的情感凝結成一句話,使出全身力量寫出的:法蘭西萬歲!朗讀時,感情激動,語句有力,充滿信心!
[幾點說明]
一、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分析討論一部分,接著練習朗讀,以讀鞏固理解,表達更深層的含義。有的地方需要老師帶著感情講解,啟發學生進入角色,引發他們的情感。
二、也可以把整篇小說分析完,對思想內容有了確切的理解之后,再練習朗讀。在朗讀中發現某處表達得不準確時,再進一步分析、理解。
三、一定要防止對內容還不理解或理解不準確,不深入時,就急于單純從聲音上去表達。這樣往往朗讀不好,也無助于對內容的理解。
四、至于什么方式去理解,是老師講解,還是學生討論,都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五、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先放專業人員的朗讀錄音,讓學生聽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進一步分析理解。但要防止單純的聲音模仿。
六、還可以配上幻燈圖片,引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也可以看著某個圖像,讓學生朗讀這部分的內容。
七、總之,理解內容是目的,指導朗讀是手段,這是教學目的所決定的。
4、《三顧茅廬》公開課教案一等獎
教學要求
1.了解課文所講的故事,并從中體會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知道課文哪些內容圍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詳寫。學習這種表達中心思想的寫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常用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課文表達中心的寫法。
教學難點 課文中三次出現“俺是中國人,俺愛中國!”理解“俺”每一次的感受。
教學時間 2課時。
板書設計
俺是中國人 一筆一畫地寫,一遍一遍地讀(火熱真摯)
俺愛中國 大聲整齊繼續更起勁 (很有感情)
原來都是日本偉人
現在都是中國偉人 (眼睛濕潤)
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誼
作業設計:
課內:謄寫詞語、組詞、理解課文后填空
課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光盤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初識文意;教學字詞;朗讀課文,說說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引入課文
審題:難忘的一課。設問:誰給作者上的難忘的一課呢?這難忘的一課的內容是什么呢?為什么這么令人難忘呢?這些問題大家想不想知道???請大家趕快打開課文。
二、范讀課文,初識文意
老師范讀,同學初步了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講了一件什么事?
?。ㄒ晃淮瑔T在一所普通的鄉村小學上了一節令他終生難忘的語文課。)
三、同學自同學字、詞和課文
1.按生字表自同學字。要求讀準字音,記清字形。查字典并結合課文理解詞語。讀課后詞語。
2.讀通課文,考慮:①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
四、檢查掌握情況
1.字音:指名拼讀,直讀生字,注意糾正。
2.字形:說說易錯的字,易錯的地方。
如:“葛”注意筆順,與“藹”區別?!俺纭迸c“祟”的區別。
3.詞義:結合課文理解。
4.讀課后“讀讀寫寫”的詞語,不理解的提出來,大家討論。
5.指名讀課文,回答剛才的問題。
五、朗讀課文,說說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再問:難忘的一課是什么內容?(俺是中國人,俺愛中國!”)
那么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請你劃出來,并讀一讀。
六、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七、安排作業
1.謄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質疑,做標志。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講讀課文;總結全文。
一、復習提問,引入本課時
同學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ㄒ唬┱l來說說“難忘的一課”是怎樣的一個故事?(注意說明時間、地點。)
那么這節“難忘的`一課”是什么內容?
“俺是中國人,俺愛中國!”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3次)
?。ǘ┤纬霈F在什么地方?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劃出來。
請同學自身讀一讀這句話出現的地方?怎樣出現的要讀出來。
二、讀講第一次出現
1.指名讀出這句話出現的地方。
2.問:老師是怎樣寫的?(一筆一畫,認真費勁。)
從這“一筆一畫”、“認真費勁”你看出什么?是怎樣體會的?說明什么?“俺”這時是怎樣的感受?
?。ā肮鈴汀辈痪?,老師就把自身剛剛學會的祖國文字教給同學,體現了對祖國的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5自然段),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讀講第二次出現
1.自身朗讀第二次出現的地方。
2.問:他們是怎樣朗讀的?劃出這些詞語。
?。▏烂C認真,富有感情,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
3.談談你的體會,你的理解。
重點理解:“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p>
“火熱的真摯的心”指的是什么?(強烈的、深厚的愛國之情。)
4.“俺”這時有什么的感受?(感動)
5.進行感情朗讀訓練。
四、按剛才學法學習第三次出現
1.指名讀。
2.考慮:“俺”是怎樣說的?為什么“激動”?
3.“俺”這時是怎樣的感受?(激動,被這種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所深深感動。)
4.理解最后兩句話的含義。
問:“俺”這時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濃烈的愛國情意,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讀訓練。
五、朗讀全文,總結提高
1.說說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ū磉_了臺灣人民及作者的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圍繞這個中心,課文哪些內容寫得比較詳細?為什么要這樣布置?(為了突出中心。)
3.朗讀三次出現的“俺是中國人,俺愛中國”所在的句子,體會思想感情。
六、總結深化
“一國兩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國懷抱;澳門于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俺想,臺灣人民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回到祖國的懷抱。因為俺們都是中國人。
5、《三顧茅廬》公開課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根據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來初步掌握小說的內容;
2、通過分析典型細節,分析人物形象;
3、培養學生熱愛母語、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分析典型細節,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故事背景,導入新課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國同普魯士王國之間發生了一場重大戰爭──普法戰爭。普法戰爭以法國的慘敗告終,戰后,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被割讓給普魯士?!蹲詈笠徽n》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表現阿爾薩斯省人民淪為異族奴隸的痛苦。面對侵略,法蘭西人民奮起反抗。
二、整體感知
1、簡介小說: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樣式。
2、介紹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環境、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引導學生找出記敘文六要素和小說三要素之間的關系,便于學生理解。
3、學生結合文章特殊的歷史背景,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
4、學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分析課文
1、學生三讀課文,根據有關小說的知識,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
明確:主人公: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情節:上學路上→ 上最后一課的過程→ 下課
↓
上課前、上課中
四、四讀課文,圍繞變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小弗郎士動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課前后心情、態度發生了哪些根本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學生自由發言,并自行歸納總結。
3、學生總結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課時
一、讀課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韓麥爾先生身上所發生的變化
1、學生小組推薦代表交流,并自行歸納。
2、學生再讀課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個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似的。
(猜想一下,韓麥爾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請你用一兩個詞語形容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
3、學生概括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學生再讀課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寫的環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發生了變化?如果有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師指名回答)
5、教師進行總結歸納。
二、拓展閱讀
閱讀《同步》P35。
1、運用本課所學的閱讀方法完成小說《蠟燭》的練習題。
2、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寫一篇讀后感。
6、語文課《公開課珍珠鳥》教學反思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后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
二、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我這時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么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著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著,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么好奇??!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于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里飛來飛去”,“落在柜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里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此時引導學生想一想,寫一寫:小珍珠鳥內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學生的筆頭沙沙作響,不一會兒,筆頭將思維的觸角引向深處。學生寫道:小珍珠鳥只在籠子四周活動,心想:媽媽告訴過我,外面的世界很危險,我還是乖一點,別跑遠了。它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心想:我要是把這些書都讀完了,我也是個“小博士”了吧!它蹦到杯子上,心想:什么?茶?第一次聽說,不知道好喝不好喝?這樣想著它就俯下頭來喝茶,邊喝邊想:嗯,挺好喝的,解渴,主人不會怪我吧?它又偏過臉來瞧瞧主人的反應,心想:主人面色和善,微笑著看我,他沒生氣。后來,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紅嘴,“嗒嗒”啄著主人正在寫字的筆尖,它想:這是什么?嘴巴尖尖的,還能吐出一個個黑字。主人撫一撫它的絨毛,它友好地啄主人的手指,它想:哦,你喜歡我,我們交朋友吧!……學生入情入境,將原文中敘述性的文字進行擴展,在寫的訓練中,更深刻地體會了小珍珠鳥的內心世界,促進了對文本的理解,學生走了進去,又走了出來,在文章中走了個來回,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十分準確.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復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為鳥兒做了些什么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三、賞讀課文,感悟“信賴”。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培養學生對課文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情感陶冶、心靈凈化。
在串讀課文引讀到第14自然段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音樂,在優美的旋律中,孩子們陶醉地讀著,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引導:“此時,你是否已經讀懂了作者的心聲,誰來談一談?”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系要靠信賴來創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信賴’是相互的,‘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對別人充分信賴,那么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么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最后,我以課件播放畫面的形式結束課文,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們的生活中,信賴無處不在。
這次新秀課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讀課文,看課文,圈畫相關內容,概括主題,學生真正成了課堂上的主人??杉毾肫饋?,課堂上還存在著一些遺憾:在檢查預習后緊接著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學,前半堂課大段的時間處于“靜”的狀態,因此,學生的情緒難以很快調動起來;此外,在引導學生交流匯報時,形式有點單一。雖然最終留有遺憾,但將促使我不斷反思和成長,使教學實踐逐漸走向新的里程。
7、《懷特森先生的課》公開課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我用“你心目中的好老師什么樣?”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說是善解人意的、和藹的、關心學生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我們今天見識的一位老師是什么樣的呢?”由此引出文本。接著,讓學生細讀文本,抓住“凱蒂旺普斯”和“轎車是活的”兩個故事來說說課文中的懷特森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由此引導學生突破文章重點內容。讓學生談切身感受:如果你是懷特森先生的學生,面對這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么想?當時心情如何?該如何讀那些表現心理的句子?在朗讀訓練中讓生感受大家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表現出的是憤恨,來證實懷特森先生是別有用意:明白并非書上的知識或老師教授的知識就一定是正確的。再引導學生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進行了理性的分析與判斷,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中內化為一種學習態度。課文中所提出的“嶄新的懷疑精神”的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用:“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為話題,讓學生說說自己讀完文章后的感受,平時課上活躍且愛動腦的同學都很向往懷特森先生的課堂,因為它是一種“冒險”,充滿了挑戰和刺激。從而更深刻地了解了作者內心的感受。明白了這位最好的老師是多么的與眾不同我布置的作業是“用我手寫我心“。大部分學生受課文的啟發,都能夠明確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掩卷深思,像懷特森先生這樣的老師,我從小到大也沒有遇到過,這種個性,這種充滿理性,思辯色彩濃厚的教育方式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讓人敬佩。相對于中國的教育,懷特森先生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特例,他培養學生勇于懷疑的精神,把大膽正視他人的錯誤作為學生的習慣于性格來培養,的確難得。
是啊,做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除了把更多的愛給學生外,還要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富有趣味性的課堂及教師獨特的個性魅力。文中的懷特森先生不僅是孩子們所喜愛的老師類型,更是我要學習的榜樣。
8、公開課《名人傳》之《貝多芬傳》教學反思
一直有個遺憾,就是學生時代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幸運的是,我成為了一名老師,而且還是一名語文老師,注定了我與書之間剪不斷的緣分。我不想多年以后,我的學生也遇到我現在的這般境遇,渴望讀書,卻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從我遇到他們的那一刻起,就想要帶領他們走進書的世界。我想,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如果真的對學生的現在或者將來有一點點影響的話,那就是帶領他閱讀了
上學期的名著導讀課,我選擇的作品是魯迅的《朝花夕拾》,當時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與步驟,雖然我自己很投入,激情澎湃,但是暴露了我在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這次教學大比武,吸取了上一次的經驗教訓,又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選取了《名人傳》這部作品。
課后,我進行了教學反思,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用好多媒體,擴大其它學科的修養。這次做課,音樂的使用成為了廣受好評的一個亮點,也有很多學生在聽后感里談到音樂的部分令他們印象深刻,甚至有學生說因此從一貫地喜歡流行音樂開始對古典音樂有興趣。在準備這節課的.過程中,我的重要前期工作之一就是在讀《貝多芬傳》的同時,把能找到的貝多芬的音樂都反復聽了無數次,尤其在深夜獨自聆聽,有許多觸動靈魂的感受,這也成為這堂課最初的設計靈感來源。在課堂上,音樂成為貫穿始終的線索,既是引領,又成為情感的渲染烘托,最后達到高潮。我深深地感覺到,多媒體使用的確能幫助語文課,使它更加立體,更加感人。不過,用好多媒體一定不能為用而用,而是應該建立在教師有充分的前期準備的基礎上,不能為了炫耀技術,或是單純的增添環節,而是要用得到位,“到點兒”,要少而精。
2、為了完成已經設計的教學內容,一味地趕進度,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反應,留給學生自由討論、辯論的時間相對少了點
3、能及時體察到學生的閱讀困難,并及時給予幫助指導。
4、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仍然不夠淡定、穩重。如果說,這堂課有一個亮點的話,那就是學生們的精彩表現。
《名人傳》這本書對學生來說,閱讀有一定的困難,書中沒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外國人名還那么長,書中的注釋又太多,再加上那讓人費解的音樂專業名詞,對學生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認真讀完,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極大的鼓舞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鼓勵,全程陪讀,共同完成本書的閱讀。讀后,應聯系實際,利用一節閱讀課,交流讀書心得,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勇敢、堅強。
通過這次做課,我也深刻地體悟到,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做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時刻注意積累,擴大見識,注意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藝術和科學修養,不斷地增長生命的深度和廣度,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把課程講美、講活。
《三顧茅廬》公開課教案一等獎這篇文章共36187字。
相關文章
《白楊禮贊教案》:第1篇白楊禮贊教案 [教學目標 ]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學習象征手法; 2、感受中華兒女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教學過程 ] 一、 課前預習: 1、認識白楊:看一看白楊樹,查一查白楊樹的相關資
《智取生辰綱教案》:第1篇智取生辰綱教案 【設計意圖】新的課程,新的理念,學生的學習,不只是為了獲取知識,更要的是為了培養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富有創新精神。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